企鹅电竞竞猜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精品课程 >> 正文

文学概论(李永新)

作者:时间:2018-05-21点击数:

(一)目录: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亚理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刘勰.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严羽.沧浪诗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叶燮. 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王国维.人间词话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1.

[9]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1]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2]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二)导读:

1.《文艺对话集》导读

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著,中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编译的《文艺对话集》共收录柏拉图所写的八篇对话体文章,它们分别是《伊安》、《理想国》、《会饮》、《大希庇阿斯》、《斐德若》、《斐利布斯》、《法律》等篇。柏拉图所写的对话全部有四十篇左右,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的是政治、伦理教育以及在当时争论非常激烈的哲学上的问题。 “对话”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柏拉图所说的“直接叙述”一类,在希腊史诗和戏剧里已经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把它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并且把它结合到所谓“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是由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等人的矛盾统一思想发展出来的。其特点在于侧重揭露矛盾,对话者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各方论点的毛病和困难都像剥茧抽丝似的逐层被揭露出来,这样把错误的见解驳倒之后,就可以引向比较正确的结论。这些对话还展示了生动具体的辨证发展过程,不从抽象概念出发,而从具体事例出发,生动鲜明,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于活的思想辨证发展过程看到最后的结论。 柏拉图树立了这种对话体的典范,后来许多思想家都采用过这种形式,但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赶得上他。柏拉图的对话是希腊文学中一个卓越的贡献。

《文艺对话集》集中探讨了柏拉图对美学和文学艺术的看法,概况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问题。第一: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柏拉图认为,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是这个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而客观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只有“理式”才是世界的本质。这一观点亦贯穿于《文艺对话集》中对“美”的探讨。《大希庇阿斯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其主要探讨的问题是“美是什么?”通过借用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名义,在与古希腊赫赫有名的诡辩者希庇阿斯的针锋相对的辩驳中,体现了柏拉图自己的美学思想。在柏拉图的思想中,他始终这样认为,美的现象为什么会是美的,这都是因为美的事物中具有美的本身的原因,是因为美的现象分有了美的本身,本质或美的理式第二:文艺的社会功用。柏拉图认为,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的标准来衡量,如果从政治的标准看,一件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坏的,那么无论它的艺术性有多么高,都需毫不留情地把它清洗掉。第三: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伟大的作品,完全是出于灵感。《文艺对话集》中所体现出来的柏拉图美学和艺术思想对西方和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撰写人:常俊玲)

2.《诗学》导读

《诗学》为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是《论诗》,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内容有佚失。《诗学》首次在西方文化史上建立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具有完整的体系与严密的论证逻辑,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诗学》现存二十六章,分为五个部分,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第一部分为序论,包括第一至五章,主张艺术起源于摹仿。第二部分讨论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包括第六至第二十二章。第三部分讨论史诗,包括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四章,介绍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第四部分,即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家对诗人的指责,并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第五部分,即第二十六章,比较史诗与悲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通过对艺术起源、悲剧、艺术的社会作用等三个问题的讨论,提出了文论史上的三个重要美学命题,即:摹仿说、悲剧论、净化说。

在第一部分,亚里士多德从艺术对现实的摹仿谈起,通过“诗”与“历史”的比较分析了“诗”的独特特点。他认为,“历史”具有个别性,是一种描述,是一种记载;“诗”是一种艺术,是通过摹仿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诗”作为一种摹仿的艺术,现实是其依照可然律或必然率进行虚构时的参照。不仅是诗,一切艺术都源于摹仿,摹仿也是把艺术和技艺区别开来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还深信,摹仿是人的天性,人从孩提时代就有摹仿本能。艺术家不仅可以如实摹仿现实,而且还可以将其美化或丑化,但艺术家必须遵守可然律或必然率的规则。艺术还能够在模仿中将人的天性不断完善。

《诗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悲剧。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定义为“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同时,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分为情节、性格、思想、言辞、形象、歌曲六大部分,还重点讨论了情节和“性格”。他认为,情节要有一定的安排,要有内在的密切联系,而且要完整。“性格”必须善良、适合,必须相似、一致,必须合乎必然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应该是怜悯和恐惧的对象。一个善良的人因犯了过失而陷入厄运,但灾祸不是罪有应得,就会引起怜悯之情。同时,悲剧主角“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自己类似”,在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时,才能引发观众的恐惧之情。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净化说”的观点,认为悲剧能够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国内学界有时直接将此处翻译为“卡塔西斯”Katharsis,因为在西方美学史上,此处争议很大,既可以理解为“陶冶”,也可以理解为“宣泄”,至今未有定论。不过,从总体上来看,《诗学》所涉及的文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等问题却是极为深刻的,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撰写人:李永新)

3.《文心雕龙注》导读

说起《文心雕龙》,马上想到刘勰在《序志》篇中写自己在而立之年曾梦见自己奉着丹漆祭器追求孔子向南而行,早上醒来,非常高兴。原来是圣人、大儒的治学精神深深地激励了他,而后刘勰握笔调墨,终成《文心雕龙》,由此深深感喟中国文化精神的力量。《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三篇频频标举《周易》、《诗》、《礼记》、《春秋》,主张以圣人经典为范本,提倡自然的文风,要求文采与声律也必自然生发,反对矫揉造作、过于注重形式,这显然是为了纠正当时讹滥浮靡的文风。可见,儒家的治学精神、文艺思想对刘勰的深刻影响。

刘勰博曾精研佛家经书,编定经藏,为此刘勰网罗佛家经论,区别部类,这样的研究无疑启发了他。刘勰的《文心雕龙》网罗天下古今文章,并按部类结构著作,体大思精,全面总结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丰富经验,论述清晰,体系完整。全书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内容涉及不少文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在文体论部分,《明诗》论述各代诗歌的特点,《乐府》则例举“南音”、“北声”、东音、西音展开文体地域性的讨论。在创作论部分,《神思》总言构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重点讨论了想象:“寂然凝虑,思接千载”。《风骨》彪炳“志气”,推崇风力遒劲的创作风格。《情采》以“文附质”、“质待文”清晰阐释了“文质彬彬”的儒家创作观。在批评论部分,《时序》讨论文学风格与时代政治、文化的关系:“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物色》则充分诠释了自然与创作的关系:“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讨论上述问题时,刘勰都能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而有所丰富与提升,而且刘勰对我国文学的历史发展面貌,对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文学创作的方法技巧,都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中国文学史研究、古代文章学和修辞学研究,都很有参考价值。

最后想说,《文心雕龙》堪称文质兼美。我起初接触《文心雕龙》曾沉醉于颇具“浪漫”情怀的文字,“日月叠璧”的丽天之象,“山川焕绮”的理地之形,“仰观吐曜”,“俯察含章”,囊括天地万物的诗意情怀深深吸引着我、感染着我。如今,仍常读《文心雕龙》,当然不仅是当作美文来读,偶尔也会因为曾经误读《文心雕龙》、辜负了它的文论价值而感到羞愧,但始终庆幸我曾被它吸引。掩卷的那一刻,不禁想到:“今人该去追随哪个古人以完成梦想呢?”

(撰写人:杨隽)

4.《沧浪诗话》导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清水洗帽带,浊水洗脚丫,孟子用人与自然交融的生活样态引导时人认识人自身的仁与不仁、尊贵与卑贱的差异根本取决于主动选择这一道理,可见,古人是如此善于参悟自然,妙解人生。千年后,自号沧浪逋客的严羽以一部《沧浪诗话》主张“诗有别材”、“诗有别趣”,强调诗歌具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艺术规律。“别材”主张诗歌的题材源于“吟咏情性”,“别趣”强调诗歌重在“兴趣”,重在“妙悟”,严羽用虚实相生、空灵朦胧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传达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诗学观念,追求言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这其中所涵纳的审美意味显然已经超越“意象”范畴而发出了对诗歌意境的艺术追求。可见,严羽充分汲取道家“虚实相生”思想精华,以及由儒家的“易象”理论而生发成熟的“意象”文学理论,又在此基础上“熟参”佛禅境界,三者融会贯通而成《沧浪诗话》的诗歌意境,对盛唐意韵的称赏溢于言表,对李杜发出“金鳷擘海、香象渡河”的赞美

此外,还要说上若干句的就是《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宋代诗话繁兴,但大多近于随笔,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其中最系统、理论性最强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五部分,《诗辨》提出论诗的基本主张,《诗体》、《诗法》、《诗评》分别谈诗歌的体制、写作方法和评论历代许多作家、作品。《考证》对一些诗篇文字、作者等进行辨证,有些也反映了严羽的文学思想。末附《答吴景仙书》,对诗话的主旨作了说明与补充,可视为作者自序。成熟的理论体系也决定了《沧浪诗话》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为严羽主张“兴趣”与“妙悟”发出的正是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不良风气的沉重一击,颇有针对性地批判了苏黄诗风、江西诗派、四灵诗派、江湖诗派,而将盛唐诗歌作为体现诗歌艺术本质的范本大加欣赏。自此真挚的情性、空灵的境界与隽永悠长的韵味成为品评诗歌审美意味的重要尺度,《沧浪诗话》由此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诗歌理论的发展。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显然与严羽推崇盛唐诗歌有关,“别趣”、“妙悟”对清代王士祯“神韵说”和袁枚“性灵说”也都有影响较大。

(撰写人:杨隽)

5.《原诗》导读

叶燮(1627-1703),字星期,号已畦,称横山先生。叶燮所作《原诗》总结诗歌创作与批评史上的成果,特别吸取了明代至当时诗坛上复古与创新、宗唐与守宋等经验教训,着重探索了诗歌的发展规律、创作的主客观条件、艺术表现方法的多样性等问题,是古代诗话中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皆强的著作。《原诗》分内外四卷,“内篇,标宗旨也;外篇、肆博辩也”(沈珩《原诗叙》)。《原诗》集中论述了诗歌变化演进之道,以源、流、正、变论述诗歌的历史发展,以沿、革、因、创论述诗歌发展中继承与创造的关系。而且还着重探讨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叶燮用“理、事、情”三者概括世界的万物事理,以“才、胆、识、力”四者是审美主体必备的素养,“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叶燮认为审美活动的发生依赖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发现,依赖于审美主体的神明才慧,这里显然强调了审美活动的主观因素。但实际上《原诗》还是主张从审美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角度把握情感与理性,即“情必依乎理”,审美活动是“情理交至”的过程。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原诗》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原诗》更有针砭时弊的意义,它批判的对象除了明代七子、公安、竟陵余风之外,还针对程嘉燧、冯班、吴乔、汪琬等学晚唐和宋元诗派,不愧为清代富有理论光辉的著作,这种批判精神是《原诗》现代意义的另一表现。因此《原诗》不仅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集大成者,并且超越古典,通向了现代。但由于时代限制,《原诗》在作者生时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其思想主要通过他的学生沈德潜而得到较为广泛传播。

(撰写人:杨隽)

6.《判断力批判》导读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初版于1790年,是一部标志着美学学科体系建立的极为重要的美学著作。康德的批判哲学主要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该书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两部著作中分别完成了对人的“知性”与“理性”——“知”与“意”——的批判之后,主要以“判断力”——“情——为批判对象的著作。全书除序言和导言之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个部分。

序言和导言部分主要指明了《判断力批判》这部著作在康德的全部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必要性和意义。序言部分主要指出,在我们认识能力的秩序中,判断力构成了知性与理性的一个中介环节,也即“情”是沟通“知”与“意”的桥梁。因此,《判断力批判》既是前两个批判的联结,也是纯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最终完成。导言则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康德批判哲学体系是由“知性”、“理性”以及“判断力”三个部分构成,知性立法和理性立法——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必须由判断力的先天原理联系起来,否则批判哲学既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无法对人的认识能力做出明确界定与分析。导言还进一步指出,作为联结中介的判断力是一种“反思性的”判断力,并且出于这种需要而确立了可以分为主观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和客观的、质料的合目的性两类的自然合目的性的立法原则。

“审美判断力批判”部分是康德论述美学观点的主要部分,主要以主观的、形式的合目的性的判断力,也即审美的判断力为分析对象,分为“分析论”与“辩证论”两部分。“分析论”首先对美做了分析,以无利害的快感、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以及无概念的必然性等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对美的普遍一般进行了说明;其次对崇高做了分析,主张无论是数学的崇高还是力学的崇高,都是想象力和知性不能和谐(因而带来痛苦)却跳出知性去和理性达到和谐(因而带来更高层次的愉快),因而同样显示为想象力的合目的性活动。“辩证论”主要分析了审美标准问题的二律背反及其解决。

“目的判断力批判”部分主要论述了康德的自然观。这部分以客观的、质料的合目的性的判断力,也即审目的判断力为分析对象,并强调自然的客观合目的性只是反思判断力反思自然的一条调节性原理,而非构成性原理,分为“分析论”、“辩证论”和“方法论”三个部分。这部分与美学关系不大,在此不再赘述。

(撰写人:李永新)

7.《美学》(第一卷)导读

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别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 朱光潜先生在《美学》中译本译后记中曾写道: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书籍虽是汗牛充栋,真正有科学价值而影响深广的也只有两部书,一部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另一部就是19世纪初期的黑格尔的《美学》。

《美学》第一卷是整部著作的总论,也可以说是核心前提,后面的几部都是对第一卷的一种艺术史的验证。它大体上谈了几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指出理念就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黑格尔把艺术确定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它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紧接着论述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但他否定自然美崇尚艺术美。后面谈理想的特点以及论艺术家创作的一般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黑格尔把他的辩证法运用于美学。他认为最高的实在也是一个运动的、动态的过程,充满着矛盾和对立,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理解和论证实在,常人的抽象思维只能孤立静止地理解存在的事物,只能单独地思考它们的特殊的阶段和对立,而不能思考对立面的统一。既然一切存在物的真理只存在于理念之中,理念是唯一真正的实在,那么正确的方法必须论述实在的所有矛盾,并表明它们如何调和、保存于一种协调一致的整体中。所以思维就必须从最简单、抽象和空洞的概念开始,前进到比较复杂、具体和丰富的概念,前进到总念,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认识。对美有一个宏观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所说的理念就是最高精神和最高的实在。他认为美就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通过艺术的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黑格尔的《美学》在美学研究中运用了辩证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它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为中心,强调了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关系,并且深入地讨论了艺术的理性内容和艺术的发展史,史无前例地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范围。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的美学的最高成就,对现代美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撰写人:常俊玲)

8.《人间词话新注》导读

王国维是中国最早援引西方哲学和美学理论分析中国传统文学和文论范畴的理论家,在开启中国现代学术研究进程的同时也对其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借助西方理论资源分析中国传统诗学概念的一部成功之作,具有明显的中西汇通的特点。王国维以中国古典诗词和诗学概念为分析对象,借助西方理论资源,将西方哲学和美学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相嫁接,不但一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和理路,更为重要的是,努力将西方各种思想资源与中国传统研究兼容,为中国学术研究开出了一条新路。《人间词话新注》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人间词话",下卷为"人间词话附录"。上卷是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本整理而成的;下卷系辑录《人间词话》以外的王国维零星论词的言论。书前有周振甫《序》和滕咸惠自撰的论文《略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两部分。滕咸惠的《略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王国维的"境界说"以及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进行了详细论述。

《人间词话新注》上卷“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词话。第一到九则是“境界说”,阐述了王国维诗词批评的基本原则。事实上,“境界说”是王国维融贯中西理论思想而形成的新产物,是中国诗词批评的一种全新的理论。第十则至第五十二则的主要内容是,王国维按照时代先后顺序对李太白、温庭筠、韦应物、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正中(冯延巳)以下以及清之纳兰性德等历代名家作品进行的分析与批评。五十三则及其以后部分,则是王国维总结前述的文学作品评析所得到的一些重要的结论,如文体演化、诗人与外物的关系、诗中的游词等。最后两则是,王国维则大胆的运用“境界说”分析了元曲,为“境界说”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指明了“境界说”的无限潜力。当然,这一部分也并非仅限于此,还提出了诸如“隔”与“不隔”说等新的文学批评范畴和观念。《人间词话新注》下卷“人间词话附录”部分则主要是王国维零星的论词的言论,对上卷的理论部分进行了有效的补充。

(撰写人:李永新)

9.《文学理论》导读

《文学理论》是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韦勒克(1903—1995),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新批评”思潮的产物。《文学理论》最大的贡献就是区分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强调文学内部研究的重要性,凸现了“新批评”的研究理路。韦勒克把对文学自身的种种因素如作品的存在方式、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类型、文体学以及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形式因素的研究划归到文学的“内部研究”,体现了20世纪的新批评理论的文学诉求,即凸现文学的审美价值。只有重视对作品的内部研究,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因而,这一部分无疑是全书核心。从章节安排可以看出,作者首先驳斥了文学艺术品是“人工制品”、“声音序列”、“读者的体验”、“作者的体验”、“一切经验的总和”等观点,主张把文学作品看作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结构。作者借鉴了波兰现象学哲学家英伽登的阐释模式,把文学作品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声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二·是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以及规则;三是意象与隐喻——文体中最核心的部分。四是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作品的特殊“世界”。作者用了三章依次讨论了这些不同的层面。接着又专章探讨了叙事性作品的形式和技巧,最后用三章分别讨论了文学类型、文学评价和文学史的问题。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在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结构、技巧等属于文学自身的因素中追寻“文学性”。这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观念的更新和文学理论的建构有着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之说,深受《文学理论》的影响。《文学理论》的第二大贡献就是划清了文学研究的三大疆域,第一部第四章《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中规定了三大疆域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对象,这已经成为文学理论界的共识性知识。《文学理论》的第三大贡献就在于韦勒克作为比较文学的著名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视野,对“比较文学”、“总体文学”和“民族文学”作了辨析。这部《文学理论》也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必读书。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无论是在文学观念上,还是在方法论上,对中国文学理论界的示范意义极大。

(撰写人:常俊玲)

10.《西方美学史》导读

美学的概念,来自西方。西方美学史,西方已有许多著作可供学习、研讨,为什么还需要读一位中国学者写的《西方美学史》?

我想,朱光潜的这部书,无论在资料的占有,还是具体问题的分析上,都有不逊于西方学者的地方。这在作者自己所列书目中对西方著作的评骘,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所下的功夫。例如,对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的评点。而且,不仅在对美学本身所体现的眼光、胸襟,更在于对整个西方审美文化的重视上。可以说,胸中装有一部西方哲学史,一部西方艺术史、文学史,还有一部西方文化史,才能够自如地写出这样一部《西方美学史》。这就是许多后来的著作无法超越的地方。其实,在一些叙述、一些论述上,作者都有超迈西方学者之处,不妨比较一些同类作品,自可看出优劣。

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对美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作出了清晰而深入的叙述。朱先生的文章,清晰而流丽,是一种汉语表达的典范,尤其是汉语学术表达的典范。朱先生继承了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学的精髓,在这部书的文字表达上,达到了一种高度自然而自如的境界,使得此书处处可以涵咏沉潜。较之时下的某些散发所谓文采的文章,其高下不啻千里。这既体现了中国美学家的一种风范,有体现了中国美学家对西方美学精深的解读、宏观的把握能力。这,或许是西方美学著作所难以提供的。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心中始终有着读者。他不仅教给我们如何读最为重要的那些西方美学基本著作,而且在现身说法的解说中,处处显示自己庖丁解牛般的精湛技艺。例如柏拉图、维科、黑格尔,作者自己倾注大量心血,在本书写作当时和后来,翻译了他们的重要著作,皆蔚为经典;而且书中阐述时,更体现了清晰明白的风格。其“清”,如水晶,在阳光下显出斑斓五彩;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有点甜。其明晰,则是吃透了原著后才能达到的“明白”、“澄明”。如果我们首先读过了原著,对此当有更深的体会。正是这种对西方美学的深刻把握,使得这部西方美学史的开创之作,成为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例如,对康德美学的解说,作者自己的《判断力批判》译文,清晰而流畅,堪称经典,虽作者未曾译出全书,但已足见本领;而从康德哲学整体结构中,把握康德美学的特征,步步深入,提出康德的若干命题,其解析之精妙、之流畅,真恢恢乎若有余地也。

这里,似乎说的都是朱光潜先生的“怎么写”,与“怎么读”有关么?或许,还真的有关。如果能从“怎么写”领悟到“怎么读”,我们才会真正进入“读”、“写”之间的“美学”。

(撰写人:骆冬青)

11.《文学理论入门》导读

乔纳森·卡勒,是美国解构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是康奈尔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他的《结构主义诗学》和《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和批评》,对欧洲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在美国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欧洲理论在美国的权威阐释者之一,他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难能可贵的是,《文学理论入门》并非常见的晦涩难懂的理论巨著,而是一本为文学理论入门者所写的相对通俗易懂的小书。《文学理论入门》勾勒了理论所倡导的各个关节点的“流变”,非常清晰地阐释了文学理论的内涵。全书除前言、附录和索引外,共有八章,分别对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和近年来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论述。

前言部分主要指明了《文学理论入门》这部著作是以讨论的方式来介绍理论的。

住第一章中,卡勒开门见山的提出“理论是什么?”,认为文学理论不是文学的附庸品,而是由思想和作品汇集而成的一个整体,很难界定其范围。卡勒用福柯论性和德里达论写作两个例子来说明他所谓的“理论”,并展示现代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指出理论就是对常识的批评、对自然而然的怀疑、对现有理论的反思,并认为理论不过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总之,理论很麻烦,是不可预测、不可控的。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中,卡勒强调文学的当下意义是近两百年才有的,不同理论视角下的文学本质也各式各样,“文学是什么”并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

第三章“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卡勒讨论了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共同问题与明显差异。文学研究尽管已然成为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但与文化研究的明显冲突在于:一个是精英式的,一个是大众化的。还借助“什么是文学经典”和“谁的分析方式更好”两大议题对文化对象进行了讨论。

在后面的五章中,卡勒通过“语言、意义和解读”引出对解释学和诗学的讨论,阐释形式与意义;在“修辞、诗学与诗歌”中通过对文学手段、文学效果的讨论阐释修辞学和诗学,通过对抒情诗和叙事诗的讨论引出“叙述理论”;在“叙述”一章中,作者强调文学叙述是人类理解生活的模式,叙述结构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对情节、表述、聚焦三要素的分析阐释“叙述理论”;而“述行语”则是作者对理论的一个实例的研究,从奥斯汀与德里达关于述行语的论争中,解构主义的母题再次出现:没有什么是自然的。接下来,分析解构叙述背后的“身份、认同和主体”也成为必然。

最后的附录部分,卡勒对主要批评学派或流派做了一个简要的描述。

(撰写人:李永新)

12.《怎样做理论》导读

德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是读者反应批评的创始人,其所著的《隐含的读者》(1974)和《阅读行为》(1978)已成为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怎样做理论》是伊瑟尔教授最后完成的一部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以简洁流畅的语言,对20世纪主要的批评理论流派进行了清晰明了的梳理和简明扼要的分析。他运用不同的批评理论,对济慈的《希腊古瓮颂》、斯宾塞的《牧人月历》、艾略特的《荒原》等作品进行了多元解读。伊瑟尔在对作品进行解读的同时,勾勒出每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梳理该流派的产生与发展。《怎样做理论》中伊瑟尔语言的清晰,对理论的准确把握,对作品解读的客观,展现了不同文学理论流派在文本解读中所具有的潜力。《怎样做理论》除前言、术语表和三篇附录外,共有十四章:第一章为导论,其后十三章分别介绍各理论流派。

前言部分伊瑟尔主要阐述了《怎样做理论》的成书主要是为使初学者认知各式各样的理论建构的方式。

第一章导论部分伊瑟尔较为宏观地阐述了“为什么需要理论?理论是什么?”等几个问题。他主要解释了文学理论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有这么多理论流派的原因。在其后的十三章中,伊瑟尔对现象学理论、阐释学理论、格式塔理论、读者接受理论、符号学理论、心理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文学人类学理论、艺术经验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理论等影响较大的理论流派进行了阐释。在每一章中,伊瑟尔首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顺畅的语言条理清晰地描述晦涩难懂的理论,并在字里行间都保有客观谨慎的态度,仅仅阐明各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得失,以免影响读者的判断。其次,伊瑟尔通过大量的引述,梳理各个理论家们的认知程式,来解释其认知框架据以建立的方式,而对每种理论几乎都只选择一个代表人物,来解释理论建构的方式则是为了以免扰乱理论建构的连贯性。最后,为了便于初学者理解,伊瑟尔通过各批评理论在具体文本分析中的应用,以此为范例生动的评述各理论特点。

最后附有的术语表,客观地解释了各理论的主要术语以便学习。附录的几个文本则便于理解实例。

(撰写人:李永新)

版权所有:企鹅电竞竞猜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中大楼 邮编:210097
联系电话:(025)83598452 电子邮箱:03363@n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