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电竞竞猜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精品课程 >> 正文

编辑出版(万宇)

作者:时间:2018-05-21点击数:

(一)目录:

[1]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2] 阅读史,[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20025月版)

[3]《编辑人的世界》(美)杰拉尔德·格罗斯 著,齐若兰 译. 新星出版社, 2014-04

[4]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清刻本

[5] 版权法导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权法导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二)导读:

1.白与黑的艺术——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导读

白色的底板、黑色的文字,这些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图书样式背后,其实隐含着悠远的历史和复杂的故事。

从甲骨文的片片龟甲到编连成卷的竹简,再到“纸墨精妙,开卷自有一种异香”的线装书,直至今天人手一个的手机屏幕,信息载体在历史长河中一路变迁,不断升级,一步一个脚印,忠实刻画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轨迹。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给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回荡在人类文明殿堂中永不消失的中国声音。

钱存训先生所著的《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一书讲述的正是关于这两项发明的中国故事。

本书是作者为李约瑟博士所编著的《中国科技史》中《纸和印刷》分册英文本第三部的中文译本。书中的部分内容作者已加修改和增订,因此和原本内容不尽相同;文字也尽可能通俗而简明,使读者开卷时能对中国这两大发明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有一个明晰的了解。本书有十章和附录,前半部分介绍了纸的性质与演变以及造纸术的发展,后半部分介绍了印刷术的起源发展以及纸与印刷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全书共有174张插图,其中有造纸术、印刷术的技术图解,还有很多印刷作品供读者们欣赏,让读者在对文字有线性认识的同时也对书本上所说的知识有一定的平面了解。

还记得儿童时代家长手把手教会我们用纸折出的小船、飞机、纸鹤、青蛙等各种各样有趣的动物和物件吗?还记得每年元宵节灯会上都会看到的七彩灯笼和有趣的纸质玩具吗?那时候我们只沉浸在折纸的乐趣和彩色的灯光中,却没有去思考折纸艺术和灯笼的来源。纸张除了书写和印刷以外,其他有关家庭、娱乐和日常用纸的部分,如纸衣、纸被、纸扇、纸伞、灯笼、玩具以及装饰用纸等,过去的著作甚少有系统的研究,或附会传统说法而未详加考订。本书则广集各种用途于一身,根据古今中外的实物及文献,追寻最早的证据,以确定各种用途的起源和发展轨迹。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对于和造纸术、印刷术有关的历史,前人的介绍更多是根据成果和作品来介绍它们的历史地位。本书作者则注重对印刷技术的研究,根据中外零星笔录以及个人所见所闻,详细描述印刷工序的每一步骤和使用的各种工具,文字说明之后再佐以插图,为传统的雕版印刷留下了一个正式的科学记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的不足。

历史的问题总是发人深思,为什么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中国发明,而不是在西方或其他文明古国最早出现?虽然发明的技术条件在东方和西方都同时存在,而西方对二者的应用却为何落后很久?纸和印刷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在学术和社会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什么相同或不同?这一类问题,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就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相信你通过阅读本书,会对祖国的文明有一个更为崭新全面的认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真切地触摸并感受到完美融合白与黑艺术的魅力与美妙。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月版,58.00.)

(撰写人:曹红军)

2.永恒的姿态——《阅读史》导读

什么是世界上与时间逆行最远的,是文字吗?是照片吗?时间可以令这些寻常的东西变得充满了神奇的美丽与不可预测的力量。但是我们究竟能和时间逆行多远?记忆、胶片、文字似乎都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袭。也许只有一种姿态,可以抵御岁月的剥蚀,那就是阅读,它可以在文字中寻觅到永恒所在。

阅读对于我们而言,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在文字社会中,时间不再是线状的不可追溯的东西,时间感由于文字的应用而呈现积累的现象。借助于阅读,借助于对各式各样符号的解码,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与实践轨道中自由地穿行。然而阅读并无一部完整的历史,我们只能在历史的断简残编中断断续续地不时感受到它的存在。

所以,这本《阅读是》(a history of reading)正式我期待已久的一本书,它“不只是阅读的历史,也是一般读者的历史,他们经过一些岁月,选择某些书而忽略了其他书,有时候接受长辈们的裁决,其他时候则从过往中拯救出遭以往的书,或在图书馆的书架放上一本当代作者的作品,本书是他们的小小的胜利和他们秘密受难的故事,也记载着这些事情的发生方式。”

就像阅读活动本身一样,这本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如同一名普通读者的阅读经验,芜杂、细碎,充满了细节的乐趣,全书共有22章,附有详细的索引。内容不同的阅读姿态、不同的“书的外形”、“学习阅读”的过程,题为“私人阅读”的恬静;按不同的阅读群,设专章讨论“沉默的读者”、“在墙内阅读”(专指被束缚在家中或宫中的女性阅读),著译者跟阅读的关系“作家即读者”和“译者即读者”等,可爱又可怜的“书呆子”以及那些“偷书”不为窃的雅贼,甚至包括自己不具有阅读能力,只能依靠聆所来“读”书的“聆听朗读”,在这里,“阅读”似乎又回归了它的本意“read”。而作者视野更为开阔,涉及到很多与阅读相关的环节,如对图书的编目活动,专设“宇宙的指定者”来探讨分类编目活动中所体现的对阅读的潜在的理解与限制,对于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禁书活动设了“禁止阅读”的章节。一部阅读史从那个遥远年代朝向我们的时代跳跃而来,一切发生经过都记录在书本中,作者在这些随处可见的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中一家庭回忆录、稗官野史、偏远地方古老生活的记录中不断剪辑,为我们精心编织出只属于阅读的历史。然而本书尚未完成,作者已经留下许多空白页,让读者去添写对阅读的进一步想法、明显漏谈的主题、适切相关的引言、属于个人阅读的事件与人物,正如作者最后所言:“《阅读史》也没有终结。”

里尔克曾问:“是否有可能,这整个世界历史已经被误解?是否有可能过去的一切都是假的,因为我们总是谈到群众,谈一群人,而不是谈一个人,这个人的身边有众人围观,因为他是一个外地人,而且生命垂危,是,这是有可能的。”阅读是我们熟悉但又是非常个人,难以表达的体验,如何将其科学地表述又保持个人的风格?这本《阅读史》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写作中全书有着大胆的结构,采用了学术书籍的严谨结构、丰富史料,征引广博可信,又采用了散文式笔法,在写作中加入了大量个人的阅读经历与体验,如对儿时读书的回忆,对与博尔赫斯的交往的点滴,读来亲切清新,绝无高头讲章的“讲义”气,倒像是与朋友关于“阅读”话题的闲聊,天马行空又井然有序。

是否先选择了书,然后才选择合适的角落,或是先找到角落,然后才决定什么书适合这个角落气氛。“好书必须像把利斧,一击敲开我们结冻的心海。”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早有这样的涛声,它们激情澎湃,时而温柔地叹息,时而激昂地咆哮,正是阅读好书,将我们内心的浪涛释放,为我们提供了仅容纳下自己的一个小小角落。

“如今我已不再呈身事外,

一切色彩皆已化入,

声音与气味,且如曲调般绝美地鸣响.

我何必需要书本呢?

风翻动林叶,我知晓它们的话语,

并时而柔声复诵。而那将眼晴如稗朵般搞下的死亡,

将无法企及我的双眸。”

(里尔克《盲女》)

正如封面那个面容沉静的少女一样,她垂下眼睛,阅读着手中的书本,此时她找到了那个小小角落,聆听看发自内心的涛声,至于身外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至于时间的流逝已经到了什么时代?此刻似乎可以全不在意了。

向人推荐图书,真是一件费力却往往收不到效果的事情,但今天我愿冒险一试。

(撰写人:万宇)

3.《编辑人的世界》导读

美国出版业老兵杰拉尔德·格罗斯主编的《编辑人的世界》,被誉为美国编辑出版业最权威的职业“圣经”。这本书的经典,并不仅仅在于它早在一九六二年问世,并分别于一九八五年、一九九三年进行了两次修订;也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出版人撰写的三十八篇文章,从编辑行业性质、职业素养,到如何策划选题、编辑稿件、打造畅销书;从编辑大众市场类图书到专门化类型读物,无所不包;最重要的是,每篇文章,无论是归于“理论”部,还是归于“实践”部,都没有传统理论著作的艰深难懂,而是深入浅出的工作经验教训的描述和总结,用今天的话说,都是不折不扣的“干货”。

本书分为两部,理论部选录了有关编辑理论、编辑的社会责任以及编辑与社会的关系等富有启发性、甚至争议性的9篇文章。如威廉斯(Alan D.Williams)针对《什么是编辑》做出的独特解答;阿伦森(Marc Aronson)在《从拍卖会到电子盛会编辑学在美国的演变》一文中,言简意赅地描述了美国编辑发展史;韦德(James O’Shea Wade)的《做得好,还要做得对编辑工作的伦理道德》探讨了一个很重要却很少被讨论的层面;霍华德(Gerald Howard)在《典范在夙昔珀金斯精神死了吗?》中,修正了他对美国编辑和出版状况的总体看法;马雷克(Richard Marek)撰文剖析了编辑应如何选书;丹尼(Michael Denneny)与沃尔夫(Wendy Wolf)则分别从非虚构类和虚构类图书的角度,探讨了政治立场对编辑和作者的影响这个颇具争议性和爆炸性的议题;集作者、编辑、经纪人身份于一身的柯蒂斯(Richard Curtis)则抛出了一个极富煽动性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编辑吗?”。

实践部共29篇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细致的编辑实务介绍。从如何审阅出版提案和手稿、如何参加作家会议、如何代表出版社与作家谈判、如何与外审合作等编辑日常工作,到如何完成策划编辑、文稿编辑、编务助理等编辑具体岗位职责,再到如何编辑小说、学术著作、童书、参考书、传记等各类具体出版物的技巧与经验,足以将一个编辑出版业外人士成功引入行。

本书翻译质量精良,收入新星出版社的“新经典文库”中,也证明了本书的经典。唯一的缺憾就是原书修订版出版于1993年,距今已超过十年,近年一些难见的出版现象无法涉及,期待能够得到再次修订。

格罗斯在本书题记中写道:“对编辑来说,爱一本书像爱一个人,没有一种爱不必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没有一种责任无需坚忍不拔的精神。”惟愿每个阅读过本书的同学,都能够对这种爱、责任和精神有所感悟。

  (撰写人:阮捷)

4.中国味道的美——黄裳先生的《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清刻本》导读

新千年前进的脚步伴随着不断的失落。中国回忆的不断失落。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园林、乌衣巷边野草花的寻常巷陌,“纸墨精妙,开卷自有一种异香”的线装书,这些正在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记忆,成为不断失落的中国细节与文化碎片。邓云乡先生曾经以江南园林、绍兴老酒、线装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细加品味,诗意之外又相当中肯。中国线装书的古典样式,繁体字、直排、中国纸、线订、营造了一种氛围,朴素自然、温润敦厚。在这种氛围里或许更能感受得到中国文人式的自在逍遥。那双逸、轻灵的丝和线、绵软坚韧的宣纸质地在我们面前闪现,似在牵动着什么,在坚持着什么?是旧家幽徽的书香,还是传统文化涌动的潜流?

中国的版本学-—伴随着中国图书不断发展完善的古老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与研究样式,见证了读书人寂寞而丰富的精神生活,并伴随着图书从案头清供走向喧嚣的书坊市井。早期只供少数人“雅玩”的图书与版本学研究经由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与普及,最终走人了普通读者的精神视野,静夜展卷,心旷神怡,成为多少醉人的文化痕片。而在今天,这些美好的中国回忆不断失落,版本学似乎也变成了专供学者书斋中埋头研究的“文玩”,与普通读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的隔膜。著名版本学家黄永年先生在“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序盲中说:“我认为,江苏古籍出版社如今出版的这套《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很有创意,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并且将版本这门学问从学者的书斋和图书馆的善本部中解放出来,直接面对广大读者。”在我看来,这套丛书的最大意义在于使广大读者重新拾回这种中国味道的美,陶醉于那静雅的气息、琉朗的书叶中所弥漫的中国版本的美。

黄裳先生所著的《清刻本》属《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中的一种,断代谈清代刻本。黄裳先生为著名藏书家,对版本颇具赏鉴之功,并著有《清代版刻一隅》,广受好评,确为本书作者的不二之选。针对清刻本过去一直不为藏书家所重视的尴尬情状,他大力推祟清刻之美,在版式印刷、纸张、装帧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配大量书影,使读者可以欣赏这书卷之美。清刻本去今不远,因此今人编书目时多不予收录,也无人加以研究,印书影图录时更无踪迹,“其康、雍、乾、嘉诸刻本,不论校刻若何难得,皆不足当藏书家之一顾”。作者搜集了大量珍贵清刻本图版,并逐一评点阐释,使普通读者也能领略“清刻之美”。文中将清刻本定义为雕刻业“光荣的结末”,相当贴切准确。

全书从版本学的视角重新梳理了清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史,从版刻艺术的角度重新阐释了清代三百年社会经济的消长变化,“只要我们依时代顺序把不同时期的出版物进行对比,一切都看得清楚”。切人角度新颖,立论可信。经由作者的梳理,丰富的版本不再杂乱无章,版刻艺术、内容风格等方面的时代线索逐渐明晰:

清初,承晚明的遗绪,直到康熙中叶,刻书风格一般接近晚明。其中,家国之叹、生民之痛,一一化为诗篇,一时不但诗文集,就连选诗总集,也形成了一时风气。同时也是清初刻书情状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书坊的业绩、功效不容忽视,与同时大量涌现的私刻诗文集,同为时代声音的记录。

经雍正、乾隆,雕版进入了全盛时期,精雕、名刻层出不穷。康熙中叶前后出现的大量诗文集,上述的家国沧桑之感逐渐湮灭,而雕版却日益精致起来,反映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版本风尚,刻书的内容也多是诗酒酬唱、留恋光景。

乾嘉之时,朴学之风大盛,考据家辈出,在雌刻业别起翻刻宋元旧本之风尚。其中代表人物有黄丕烈、顾广忻、鲍廷博等人。鲍以文刻《知不足斋丛书》,用宋体字巾箱小册,所收皆精校重刻不经见的秘册。鲍氏早年刻宋本,据旧本重刊宋遗民汪水云诗,旧本残失处仍留空白叶,不失原书面目,可见其刊书态度忠实。黄丕烈所刻《士礼居丛书》,都据古刻旧本,敬谨翻雕,是一时名重的书。

从嘉庆起,雕版风貌逐渐落人草率寒窘的格局,直至清末,再也没有能恢复逝去的光辉。因此,今天所见的遗存也主要是雕版业集中地区的产物。道光季年,雕版业已呈衰颓之势,到太平天国起事,更遭到临近毁灭的厄运。江苏、浙江、安徽一带出版中心不复存在,书籍文物荡然无存。道光、咸丰两朝的刊书流传最少。

全书用清刻本的兴衰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解读历史的可能性。

宋体字本书也有不同的时代地区风格,到了清代的内府刻书所谓的“殿本”,各地官书局所刻的“局本”,不同的出版中心也都出现了自己特异的风格。精、粗、美、恶各不相同。风格也时时在变,确实是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曲折反映。

书中亦谈及清代版刻的装饰风格。书牌形式、四周花边、边框等变化多种多样,有些版本多色套印,堪称雕版艺术品。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进行版本研究,对于读者的欣赏与接受,对于保持与开掘图书的中国样式,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一部古典名著,一册精刻旧本与一册铅印新书给予读者的感受是不同的。精美、简洁之中国书叶能给人以清朗的心境。访古书者,见佳本秘册,常云“展卷便有惊人之处”,或“老眼为之一明”,等等自有其道理。版本之美,则要根据书的内容、风格精心营造。行距、字距,字群与插图等装饰的分离与结合,同时还要给目光留出些歇息的空白,就像鸟飞倦了要落下来歇歇脚,这些地方往往是思想行走或飞翔的空间。这些在现代图书的版面设计中受到了有意、无意的忽略。

清刻本中有不少这样的探索,刻印者已经不仅将书册作为传播思想的工具,同时也作为一种“文玩”性质的东西来制作欣赏了。金冬心()曾经刻过许多方砚台,还做过灯影,加上他的绘画,大部分都是为了生活,只有刻自己的小集子,用力最多,印数又少,完全没有功利目的,以“自我怡悦”的形式探索版刻之美。世间不少艺术品都是这样制作出来的,这些只供自己和朋友欣赏的物事有朝一日成为传世的艺术珍品、文化遗产,恐怕连制作者本人也没有料到吧。

这些字体秀挺,雕工精妙,精妙非常的版本,丰富了世界图书的版本之美。 中国版本和西洋书,在内容和形式上虽有很大的差别,但搜集版本的中西爱书家的趣味趋向,有些地方却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中国藏书家对于一本纸墨精良、字大如钱的宋堑精本摩挲不忍释手的醉心神往情形,恰如西洋藏书家对着哥顿堡的四十二行本(圣经),反复数着行数,用鼻嗅着古羊皮纸的香气点头赞叹的情形一般。古今图书版本,其貌虽殊,其理则一。同样,不仅中国的图书存在着版本问题,世界各国的图书都同样存在着版本问题。欧美各国都有为数不少的版本学著作,如欧洲各国对摇篮版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此外,欧美各国还有许多著录写本或印本的版本目录,这种目录自始至终以描述书籍形态、考辨版本制作及流传情况为职志,偶或兼及文字内容的必要说明,这与中国的古籍善本书目重视对边栏、版心、行款、字体、纸张、墨色以及经何人收藏、何人题跋的记录,其命意是完全一致的。

我国现代的图书基本是受西方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洋装书”,但中国的传统书籍艺术(以线装书为代表),却从未销声匿迹,如潺潺长流水,虽历经劫难,仍生生不息,比如一些硕果仅存的传统刻印社(如扬州的广陵刻印社,南京的金陵刻经处、线装书局等)与某些特殊的图书印制。从另外一方面看,在现代印刷技术盛行的时代,雕版艺术凋落殆尽。我们到底怎样继承中国传统书籍艺术的精华呢?是不是只用竖排、繁体、加线框就了事呢?另外,中国传统的纸张能不能以新的面目进人现代书籍艺术,怎样展示中国图书艺术独有的美,这些都是留待我们解答的问题。

我国古籍版本资料特别丰富,而版本学科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急需博综各家、澄清歧见,建立系统严密的版本学的思想方法,从版本学史、版本分析、版本类型、版本鉴定、版本源流、版本对勘和版本目录等多角度正本清源,揭示版本和版本学的实质,构建其学科体系,并消除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隔膜。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版本文化丛书”10册(奚椿年著(中国书源流》、陈红彦著《元本》、黄裳著《清刻本》、姜德明著《新文学版本》、薛冰著《插图本》、江庆柏等著《稿本》、黄镇伟著(坊刻本》、王桂平著(家刻本)、李际宁著《佛经版本》、史金波、黄润华著《少数民族古籍版本》),将扩大人们的版本学视野,使普通读者也能沉醉于这种中国味道的美之中。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而且愈精愈好。”因此,我们也就需要这种中国味道的美吧。

 (撰写人:万宇)

5.《版权法导论》导读

如果我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老师,我会推荐《史记》;如果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老师,我会推荐《鲁迅全集》;如果我是外国文学专业的老师,我会推荐《追忆逝水年华》。总之,都是长得不要命的大部头。作为编辑出版专业的老师,我诚意介绍的经典读物却是一本32158页的小册子——《版权法导论》(The ABC of Copyright)。

自中国1992年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版权贸易日益繁荣,与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规模日益扩大。虽然近10年来中国版权贸易在法律与商业操作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国曾经未经许可大规模翻译和影印西方出版物的“事迹”使国外出版人对中国出版业仍然存在着一些误解。韩少功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一本典型的未经许可出版的“畅销书”。版权许可贸易作为中国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应当得到最广泛的重视,普及版权法的知识更是责无旁贷。

《版权法导论》一书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后由我国知识产权出版社引进发行的双语对照读物。相较于直接去“啃读”各类版权法原文,这本书是一个朴实可亲的“引路人”。

首先,它篇幅虽然短小,但内容丰富,基本囊括了版权的历史和现在,在传统的版权之外,还介绍了伴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新型权利。我们处于一个全球瞬时交流的世界,技术使得受保护作品的盗版可能性也显著增加,需要定期合理修订版权法使其发挥作用。

其次,它浅显易懂,尽可能避免了晦涩艰深的术语而是使用了较为平直的语言,即使是对于版权法一无所知的读者也能迅速明白相关内容。

再次,作为一本汉英双语读物,它的好处还在于提供了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组织机构的英文全名与缩写名称,方便希望继续研究的读者按图索骥,加深自己对于版权法的理解。

最后,这本小册子的英文干净利落,译文准确明了,两相对照,还是提高英语阅读、翻译能力的必备佳品。

(撰写人:石晶晶)

版权所有:企鹅电竞竞猜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中大楼 邮编:210097
联系电话:(025)83598452 电子邮箱:03363@njnu.edu.cn